旅游攻略行程线路定制旅游三清山门票三清山酒店三清山交通特色看点三清山美食三清山特产旅游贴士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指南>> 特色看点>> 道教古迹

道骨仙风三清山

三清宫成为三清山特定文化价值的重要传播方式
  三清山有自己最本质最稳定的文化内核,而这内核之外,则是高山仰止和神秘道教的融合。然而,谁能拂去笼罩三清山诸多误读的面纱,谁能够一言穷尽她的美妙?我们只有借助朴素真诚的文字,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江西人了解自己那万种风情的三清山,让远道而来的旅行者谈谈自己的惊鸿一瞥……

“老道拜月”阐释着自然和文化内核
  道教痕迹是文化遗产

  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天下目光的焦点骤然齐聚。于是,三清山的自然、历史和民俗都成了我们关注的热点。我们一方面期待来自明年2月的佳音,另一方面渴望对“天下第一仙山”的深度解读。这块代表地球演化各主要阶段的典型范例,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等待全球更多专家学者的评价和认可。

  9月9日,国际著名地质学专家、美国圣路斯大学教授Tim·Kusky离开三清山时,“三清山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惊呼声回荡在三清山的苍茫云海中,惊出西海岸栈道上的清洁工和轿夫们一脸微笑。或许,Tim·Kusky并未留意,这些工人全部是福建内迁者的后裔。在他们的家谱中记载着:300多年前康熙大帝为打击郑成功水师颁布“禁海令”,一些福建沿海居民被迫“迁界”定居在三清山脚下。

  顺西海岸栈道插过一片俊秀的松林进入山北,在海拔1500米的仙境中,被云雾笼罩的高山平湖就如月光朦胧的眸子,温情注视着一群“啾啾”鸟雀掠过矮枝冲向同根相生的“连理松”。三清山的一切,彰显出野性的生机勃勃。

  湖边嵌在花岗巨石上的“伏魔上相”石造像,以及设在造像之前锈迹斑斑的铁香炉和两尊头部被毁的小石像,暗示着野性三清山的文化内核与此相关。在三清山的北山,神秘道教的历史记忆随处显现。

  香港人认为黄大仙有求必应。据说,黄大仙的故事是东晋岭南道教鼻祖葛洪带到那里的。三清山,如今还有葛洪大仙在1600多年前留下的八卦丹炉。然而,古今之人对葛仙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崇敬,已使巍峨的三清宫成为三清山特定文化价值的重要传播方式。

  三清山申遗办副主任杨学武称,尽管三清灵域的道教文化不是申报自然遗产的方向,但三清宫和隐藏在山林之间的道教痕迹,仍然是文化的遗产。

“藏竹之所”成了詹碧云的理想归宿
  明代詹碧云的青竹和白骨

  老旧的“林业招待所”是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三清宫里的道人们暂时借此祛除心灵的尘垢。因为曾经一把无意的烛火让三清宫留下了纵横交错的石梁石柱,所以工人们正设法在十一黄金周之前让断垣残墙的三清宫得到重生。

  细眉黛眼、蓝袍加身的常山道长来自东北。在翠竹环绕青石叠垒的“明治詹碧云藏竹之所”,这位年轻的女道长无比虔诚。她说,詹碧云是明代浙江常山道士,明代的三清宫便出自这位追求以“道”或者“道德”为核心,向往回归自然的高人之手。詹碧云崇尚竹的高尚,幻想着自己的白骨如青竹,因此所谓的“藏竹之所”就成了他的灵魂清净驻所。

  年轻的常山道长拜了“詹碧云藏竹之所”,绕上蛇行小道,指着一口清如明镜的水井说,这口葛仙炼丹时的水井,距今有1600多年。女道士步履轻盈,我们也在小心翼翼中感受着三清山道教文化遗产的绚丽。

  在三清山管委会,记者听到一种说法:三清山的玉京、玉虚、玉华三座直插云霄的高峰,因为好似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并肩端坐其巅,所以得名三清山。尽管葛洪是三清山道教第一位传播者,但仍然没有改变三清宫几度兴废的命运,直至大唐道教成为国教,往返于大江南北的方士在葛洪炼丹处筑起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然而,历史的记忆在时间的诱惑下,终究让宋元代和此前的更多道教建筑消失,唯有天门峰以东的悬崖之上,至今依旧屹立的风雷塔在默默诉说着三清山数不尽的沧桑。

  “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这位常山道长说三清宫门柱上石刻的对子,暗示着三清山道法的高深。而申遗办主任刘书宗认为,最终,大明帝国将三清山道教推向鼎盛,并重建了三清宫。现在前后两进,以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的三清宫,昭示的是詹碧云的独特异常和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

祥兽扛鼎承载千年香火
  古道教建筑都暗合《易经》

  《道教大辞典》上说,明代景泰年间,詹碧云上山主持庙务,负责全山宫观庙宇的扩建工程,先后重修新增道教宫观庙宇等建筑40余处,使其山中道教达到鼎盛阶段,后逐渐成为江西道教名山之一。史料也给后人解开了常山道士詹碧云修行于三清山的更多秘密:唐代乾符年间,周灵王后裔王鉴任信州(今上饶)太守,看见三清山山明水秀,于是任满之后携家退隐在山下,世代繁衍。到了宋代乾道六年,王鉴第十世孙王霖,在山上创建殿宇,供奉三清教祖,这幢道观便是三清宫。明代景泰年间,王霖世孙王祜隐居在三清山,为筹集资金运送木石重修三清宫,特请浙江常山道士詹碧云上山主持庙务,负责全山宫观庙宇的扩建工程,先后重修新增道教宫观庙宇等建筑40多处,使其山中道教达到鼎盛阶段,后逐渐成为江西道教名山之一。

  为何三清山有千年的风雷塔、数百年的飞来台?女道长轻舒细眉道出玄机:三清宫周围的建筑都暗合《易经》先天八卦之象。

  在发黄的御制《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附着一幅《广信府疆域图》,图中正确地标出了三清山的地理位置。这幅1792年所绘的地图,足以说明当时这块众神赐福的灵域在道教中的地位。

  三清山旅游局局长王斌说,据不完全统计,在“一统大明”的时候,三清福地有石造神像130尊,摩崖石刻45处。但此前此后,各方方士云集三清山悟道,更引来了众多的香客。

  针对众多像常山女道长一样慕名来到海拔1500多米的三清宫修心的现象,杨学武称,因为三清山具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所以三清山有着无限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文化内核无时无刻映衬着三清山自然风貌。而道长们的前来,显出的是自然和文化的回归状态。

  蜿蜒古道不再是唯一途径

  “点飞升抽”,就是现代化学的升华和蒸馏的方法;“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成为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试验;硝、硫、碳的混合燃烧,促成了黑色火药的发明。葛洪未曾料到,“修道成仙”的妄语竟然会与后人的“科学”相撞。这种历史的碰撞让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三清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代乾隆登基后,由于兴佛抑道,三清山道教在受到致命打击的同时,三清宫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毁于大火,虽经方士化缘重建,但规模已远不及从前。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上饶地区的纷飞战火侵扰着三清山的方士,于是方士们先后离山而去,三清宫的香火濒临绝灭。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三清山文物普查的开始,标志着三清山道教文化绝景不再尘封。

  杨学武说,1983年元月,江西省政府决定开发以三清山为中心的赣东北旅游区,并拨巨款开发三清山。但此前,三清山由南向北去三清宫因为要攀爬无数绝壁,所以蜂拥而至的香客和方士便从较缓的北山而上,于是北山至今仍有一条蜿蜒古道,而这条古道就是古代三清山道教传播的唯一途径。

  如今,三清山美名的传播在传播学的指导下凸现出多样性。9月9日,三清山管理委员会正式聘请Tim·Kusky教授和李江海教授作为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顾问。Tim·Kusky教授非常认真地表示,他将在国际知名媒体杂志上推介三清山,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CNN频道宣传三清山,让世界了解三清山,为三清山申遗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文记者黄铭图记者汤亚辉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