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神话传说

三清山传说故事之隐踪皇帝秘潜天龙山

编者按:

悠悠青山话历史,潺潺流水哺佳人。昄大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名人众多。其中杰出代表有:宋代精通天文地理的勘舆学家傅伯通;献《皇极元元集》于元世祖的训诂学家、哲学家傅立;明代重建三清宫、开发三清山的王祜等。宋、元、明代进士有李钦、傅伯通、程坦、程中正、王渭、程潜、程时彦、傅贵全、程崧等。明、清代有举人李江、李珊、李洪、程洸、舒朴、傅赤、王运隆、李锡圭等。历代创办书院,宋代持盛。王渭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在港首新村创办南山书院;李思正于宋末在昄大创办靖翁书院。据《旧县志》记载,元代14都人傅立建“初庵书院,以惠后学”;13都人黄棠,“官本县教谕,督建书院,教养人材,文风丕振”;清代13都人李三阳,“建塾延师,多所成就”。

为赋予历史以温度,本期,为大家带来”当地人讲当地故事“。讲述者,王德顺,昄大泸口人,三清山王氏后裔,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

隐踪皇帝秘潜天龙山

明朝建文帝隐居三清山,而且终老在三清山,近年来已被很多专家学者乃至媒体所关注。

其实我还年少时族中长辈常常说起,开发三清山除我王氏先祖历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外还得一位隐居在三清山的“神秘人物”鼎力相助,才促成这千秋大业。到底是哪位“神秘人物”?宗谱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抱着好奇心,我查阅了相关史料,细读了家谱,于是有一个大胆的推测,相传的“神秘人物”就是明朝皇帝朱允炆——建文帝。

登上三清山北的三清福地。在距“三清宫”不远处,有座“詹碧云藏竹之所”的大墓。墓中的主人“詹碧云”传说是位“道士”,纵观整座大墓规制与明代皇陵大墓极为相似,只是规模略小些,相反,离“詹碧云藏竹之所”几步之遥的三清山开山祖“王祜”的墓却显得小而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寒碜。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道士”怎么可能功高盖主?那么合理的解释,“詹碧云”绝非“道士”,而是当年从京城逃出,后来隐居在三清山的建文帝。

如果我们用最简洁的方法进行解读,"建文”二字在三清山当地方言中读作“詹云”,几百年过去至今未改,而“碧”字上半部现合起来为“皇”字。“皇”字为九划,下半部“石”字为五划,则暗示为“九五之尊"之意,五划也可以读作“吾”,则是“吾皇”,试想一下能称得上“九五之尊”的“吾皇",除建文帝还能有谁呢?从这个角度分析,“詹碧云”即“建文帝”是符合逻辑的。

据明史记载,洪武帝朱元璋打算死后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可天不遂人意,朱标还未称帝暴病而亡。皇位只有传给皇孙朱允炆。朱允炆称帝后改年号为“建文”,可好景不长,不到四年反被四叔朱棣夺权篡位。朱允炆慌乱中带了几个随从从"鬼门”出。狼狈地逃到江边遇到神乐寺住持王升,王升称是先帝爷朱元璋托梦叫他在此守候搭救,并为其准备了银两、衣物、小船,吩咐沿江而逃,朱允炆千恩万谢,沿长江悄悄地消失在茫茫黑夜中。若干年后,他的身影出现在昄大的天龙山道院,也许是天意,从此注定了他一生沧桑的历程。

那么建文帝怎么会直接逃到天龙山道院?其实是有缘由的。朱元璋还是大将军时,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大战,结果寡不敌众落败而逃。幸好被渔民救起才躲过一劫。随后又遇追兵,据《德兴县地名志》地名考证文汇传说中记载,朱元璋紧接着沿乐安河逃到德兴的香屯、潭埠的古城岗、湾头,以至于后来逃到占才、昄大。这段传说,在这些地方,妇孺皆知,可惜古城岗、湾头、昄大也许疏忽未被记录下来。昄大有个“朱将坞”(也朱浆坞)的山坞,就是朱元璋藏踪匿迹的地方。后来朱元璋重整旗鼓、夺取天下,未忘江西人的救命之恩,尊称江西人为“老俵”。也许王升、建文帝都很清楚这段曾经发生的历史,才促使建文帝毅然逃到昄大天龙山隐居。

天龙山位于傅家湾村,名曰“天龙山”其实并不雄伟,普通一山而已。史料称很久前,村里人修了座道院,逐渐有善男信女进山朝拜才有些名气。前文提到,家住傅家湾村的堪舆大师傅伯通,某日想为自己寻一处百年之所,信步天龙山,忽然间看见山顶有祥光笼罩,仔细察看果是龙兴之地,他掐指一算,惊喜地发现此地日后必有“真龙”藏身。果不其然百年后建文帝隐居于此。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