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神话传说

“建文帝”曾在三清山藏身

 到达三清山脚下时,当地旅游局的一位领导宣布,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特别的活动环节:请一位退休干部,曾经担任玉山县旅游局局长的官涛先生,给我们揭秘一桩跟三清山有关的历史谜案。当时,这位官涛先生跟我们照了个面。看样子,是个讷于言的朴实之人。

  乘索道上山,又攀爬了约两小时,到达三清山名胜区中部的高山盆地“三清福地”时,官涛先生突现天降一般出现在我们面前。说实话,他的自我介绍不太讨巧,“官员的官,锦涛的涛”,跟他的拙朴面貌与言语风格很不和谐。但是,进入正题之后的讲解,即建文帝朱允炆曾经在三清福地一带藏身的种种证据,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到他结束揭秘的时候,几位名博,尤其是“梨花教主”赵丽华已经彻底被他的考证折服,对其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说法深信不疑。
  官涛先生关于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探究始于多年以前,早在2006年,媒体即已报道过他的探究成果。《旅游局长称破解建文之谜,朱允炆藏身三清山羽化》,这篇由新华社驻南昌一位记者发出的报道,有多家媒体作了转载。官涛先生并未因此停止他探究的步伐,退休之后,仍然屡次登上三清山,进行实地考察。官涛先生建文帝曾藏身三清山的“证据”很多,有一些网上能搜索到,有一些可能是他的最新探究的结果,网上搜索不到。这里为了方便朋友们阅读,选择其中一些我认为较有趣味的证据,罗列如下:
  三清福地的道教建筑物,大多为微缩小殿、小庙,这与建文帝当时财力不足有关。其殿堂虽小,但规制未减。进入“三清福地”之初,路边有一座小型石质庙宇,额题“九天应元府”,取自雷神道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供奉雷神。但官涛先生认为,其中“应天”二字大有文章,或许暗指应天府南京。三清福地中,有自称三清山开山之祖的道士王祜(1423—1515)的坟墓。坟墓的位置并不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宣武后朱雀”的风水观念,在三清福地的位置并不理想,据说墓前平地的石墙就屡被雨水冲垮;形制上,王祜墓也远远不及另一处陵园——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开山之祖,甘愿葬身次要之地,形制不敢超越不远处的一座陵园,足见那处陵园主人不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等闲之辈。王祜墓附近,路边岩石上刻有“方豪上”三字,暗藏建文帝的复国信息,其中“方”指因拒绝为朱棣登基草诏而被灭十族的大臣方孝孺。一座小型石庙宇前石香炉上的款识“弘治丁巳”,暗指朱允炆,因为朱允炆生于“丁巳”年。一处地面岩石被简单刻成鼠身上附一小龙,表达的是报复之意:龙镇压鼠。朱允炆属蛇(小龙),朱棣1360年生人,属鼠。三清宫前牌坊上的一幅石刻对联,“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天颜”用于指帝王的容颜,而当时三清宫住持詹碧云正好身处咫尺之地。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口吻符合。三清宫大殿门前的“清静”方形水池底部有一条石龙,整个构成“囚龙”之势,囚龙两须,跟朱棣画像有两撇长须相似,囚龙四爪,合乎朱棣排行——老四。“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詹碧云就是朱允炆的化名,“明治山”暗指曾经治理过大明江山,“藏竹”并非藏着书册典籍,“竹”谐音“主”,即皇帝。整座陵园的建筑,处处体现出九五至尊的意思,建筑风格与南京的明太祖皇孝陵十分相似,实际上是暗藏让人瞻仰曾经治理过大明之人的意思。陵园东北侧,一处山岩上刻有“螣冈”二字,螣即蛇,民间又称小龙,不但与朱允炆属相(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农历丁巳年)一致,也跟他即位时年仅21岁可谓“小龙”相符。
  不得不承认,官涛先生的探究是引人入胜的。但是,正如明史专家方志远先生所指出的,根据道教古建筑景观、摩崖石刻、石雕、楹联、景观景点命名、民间传说等,推测建文帝曾经隐居并埋葬于三清山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需要漫长的考证,更有力的证据,例如詹碧云坟墓中的衣冠与尸骨,寻访王祜的后人。
  我对明史对建文帝都没有研究,只能从研究方法上作一点判断。我认为,官涛先生的探究,基本上是结论先行,一切的证据都只是为了证明这个先设的结论。这样很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是选择性证物,有利于证明结论的证物都被注意到,提出来,而不利于结论的证物统统被隐藏,被忽略;二是证物的附会理解,证物本身原本并无深意,但结论在先的探究者,往往发挥想象力,深加挖掘,以证成其说。听完官涛先生的揭秘,我跟若干相信他的揭秘的同行者说,不能轻易相信。我举“邻人窃斧”故事为例:当他怀疑邻居偷了他斧头时,邻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是偷他斧头的人;他后来在山中找到自己丢失的斧头后,邻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再像是偷他斧头的人了。我说,官涛先生正处于怀疑建文帝藏身三清山的阶段,因此,在他眼里,一切的迹象都会指向建文帝就在三清山。
  关于建文帝,由于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被叔叔夺去皇帝宝座的人,夺他宝座的人又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朱棣,而且,史书中关于他城破后下落的记载含糊不清,矛盾百出。因此,很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争论不休。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我有如下三点意见:
  一是,朱棣登基,朱允炆即使没有烧死,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作为皇帝,他死了。即使他的身体以僧道作掩护侥幸活着,也迹近行尸走肉,无关国计民生,无关历史进程。加上明成祖朱棣的有意销毁、删改记载,制造迷雾(派人到处寻访建文帝,有可能是为了制造朱允炆未死的假象,以免落下残杀亲侄的恶名),真相已经不在人间了。因而,建文帝藏身何处,目前看来,没有太多学术研究价值。
  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朱允炆心地仁慈也好,朱棣为人果敢有谋略也罢,他们都是几百年前的古人,他们的争夺死活,对我们而言都只是历史故事。看个热闹,借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掬一把同情的眼泪,泄一下胸中的不平,均无不可。但,也只是如此而已。建文帝本人,都已经“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了,我们有什么必要还在为他宝座的丢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呢?
  三是,一处名胜,是需要故事的。有关美丽女子的故事,有关风流才子的故事,美丽女子与风流才子的爱情故事,有关皇帝的故事,有关皇帝倒霉落魄的故事,都是我国人民喜欢听的故事。因此,这些故事对于宣传名胜,对于发展旅游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像官涛先生那样(早在官涛提出建文帝藏身三清山之前,上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上祈出版的著作《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其中《明代建文帝失踪之谜和三清山追踪》一文,已经对建文帝可能逃往三清山,隐居玉山境内,作了一些猜测和推断),用十几年时间去探究一处名胜与落魄皇帝的关系,讲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对于三清山,对于江西旅游业都是大有益处的。换言之,官涛先生的探究可能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但是可以惠及当地旅游业,惠及当地民众,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对我而言,游览三清山,听官涛先生讲建文帝在三清福地的故事,是一种相当有趣的经历。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