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动趣谈三清三清山道教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名人名言神话传说三清山游记三清山生物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三清山文化>> 神话传说

古丹井的由来

    在三清山天门峰下,宋代三清宫旧址前有一口古丹井,这里是高山之巅,海拔1530米,四面多为悬崖千仞、深渊万丈。而这口古丹井却能清泉常满,终年不涸,水色澄清,质纯味甘。至今仍供万千游人饮用,取之不竭。饮后使人感到清心明目,疲乏顿解,一涤尘烦。因此,“不饮丹井水,枉来游三清”成为香客游人的美谈。

三清山旅游


    要问这古丹井的由来,确实是来头不凡。那是东晋时代,著名道教理论家葛仙翁炼丹遗迹。葛仙翁名洪,号稚川,江苏句容县人。原是三国时从左慈学道的葛玄之孙,曾留传有《上清》、《三洞》、《灵宝》等经录。葛洪继承祖传道教理论和医药学,炼丹秘箓,精心悟解,不断实践,著有《抱朴子》一书传世。他的炼丹术已为英国著名专家李约瑟研究,写成专题科学论著,刊登于英国皇家大百科全书,引起世界哲学领域的关注。
    葛洪原在杭州紫云洞初阳台结庐修道。因那里人烟稠密,干扰清修。在一次云游中发现三清山确是人间难得的仙境,便带领两位得力弟子,一个叫明月,一个叫清风,携带一应用物来到三清山结庐炼丹。
这一天葛洪与明月、清风上得山来,站在天门峰上举目四望,只见奇峰罗列,古松参天,云生幽谷,雾锁瑶台,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一派仙境风光也!”
清风明月也佩服仙师的选择,这的确是天上人间难得的福地洞天。不过这山头上既无道观可供栖身,又无池井可供饮用,连生存都有困难,怎么能长期住下修道炼丹呢?两个人心里虽有这想法,但他们心里都有个信念,在葛仙翁面前没有翻不过的山,过不去的河。一切遵照仙师旨意去做,准能成功。两人一片忠诚的心是无可非议的。
    葛洪踏看多时,指着天门峰下一片松林盆地对明月、清风说,你二人看见没有?这里背倚九龙山,面对玉京峰,左有青龙蟠绕,右有白虎拱卫,我们就在这松林里结茅为庐,凿井引水。说罢就带领明月、清风二弟子进入松林,解开背囊,拿出应用工具,一齐动手干起来。
这明月、清风两人,不仅武功纯熟,膂力过人,飞檐走壁,翻山越岭,矫如猿猴,什么行当都拿得起,放得下,成为葛洪得力助手。
不消一日功夫,一座青翠碧绿的松林茅庐就盖起来了,古松为栋,山竹为椽,编茅为屋,结荆为篱,很像个样子。明月、清风谦恭地对葛洪说到:“请仙师给这个庐舍赐个名吧!”
葛洪笑捻长髯,随口答道:“就叫做碧蓬宫吧。”明月、清风对仙师这一命名连声赞好。当晚师徒三人就住进碧蓬宫,用葫芦取来山涧里清泉水,吃些干粮,洗漱一番,整顿衣冠,照例是参星拜斗,吐呐引导,打坐练功,一宿过去。
    住的问题解决了,剩下一个大难题,炼丹用水怎么办呢?第二天一早,葛洪就带领明月、清风到四周察看,选择开凿丹水井的地点。这件事不比搭茅棚那么简单。凿井首先要有地下水这一先决条件,还要懂得山脉走向,泉眼所在,才能打出水来。可是这里地处高山之巅,到处是花岗岩,周围峭壁千仞,深渊万丈,哪里来的地下水。在这里凿井引水,除非是神仙,所以明月、清风深为仙师担心。
葛洪踏看回来,坐在碧蓬宫前一块石头上沉思不语,好久没有说话。明月、清风不敢惊动仙师。只是心里着急。忽见葛洪仙师笑着把腿一拍,说声“有水了!”明月、清风赶紧问仙师水在哪里?葛洪指着眼前花岗岩说道:“水就在脚下!”
    明月、清风听了仙师这句话。四目相视,面面相觑,微笑而不敢说出来。二人心里想道:“仙师啊,仙师,难道你真的神了,这花岗岩地面坚硬如铁,哪里来的泉水?”
葛洪深知两个弟子的底细。谈经说道,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吃苦修炼,他们毫无动摇,可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还不能悟彻道家妙理,不能把握天、地、人之间的玄机。他俩忠心耿耿,从师学道多年,何不借此机会点化他们一番,把他们的道学引导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葛洪考虑到为人师表的职责,就借此来考核这两个弟子的道学根基了。
    葛洪先问明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经义作何解释呢?”
    明月恭敬地答道:“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有’,而看得见的‘有’又是生于看不见的‘无’,这就是《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的妙理。”
    葛洪点点头,又问清风道:“既然看不见的‘无’能生出看得见的‘有’来,那么,我们现在正是要从这看不见水的花岗岩中凿井,打出看得见的水来。你能讲出它的道理吗?”
清风想了许久,红着脸答道:“弟子实在讲不出来。还请仙师指点迷津!”葛洪再问明月,明月也说不出道理来。
    葛洪耐心地说道:“既然你二人都说不出此中道理来,那么我现在说出这石头里确实有水的道理来,你二人也未必全信。先让我们动手凿井,打出水来之后,再补讲这‘有无相生’的妙理,岂不比坐而论道更好吗?”
    明月、清风听了非常赞同,一来可以证实仙师道学功力;二来从事实中学到的东西比书本上实在得多。于是师徒三人齐心协力动手凿井。星移斗转,日往月来,千锤万凿,不辞辛苦,吃尽人间千般苦,为求灵泉石中来。古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眼看凿到七七四十九天了,井深已达九尺,这一天,忽然清泉喷涌,丹井水满。师徒三人好不欢喜。恰好明月当空,星光灿烂。师徒三人坐在古松下大石上,一边品尝这清洌甘甜的丹井泉水,一边讲述这存在于天地人间的道家妙理。
    葛洪于月光下盘膝而坐,手捻银髯,笑对二弟子说道:“这‘无’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已寓于诸‘有’之中。从表面现象上看,此地到处是坚硬如铁的花岗岩,哪里会有水呢?但仔细观察这花岗岩不是天衣无缝的,而是呈网络状断裂。裂隙纵横交错,不仅含水蓄水,而且能够循石脉流向低处,这井恰好是在山顶盆地的低处。周围有万千古松乔木及千年落叶覆盖,将大量的雨水蓄积保存,不使流失。加之这里地处江南,降雨量多,不断补充裂隙水,随着气温变化,水分蒸发,云雾蒸腾,遇冷空气又降落为雨,形成了江南高山雨日多的大自然良性循环。所有这一切,都成为这丹井水无穷无尽的天然源泉。所有这些看得见的‘有’,都已蕴藏着看不见的‘无’。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汇聚,‘无’便能生‘有’。这就是《道德经》所阐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中有象,恍惚中有物’。这是平常人看不到的,掌握了‘道’的玄机的人就能看到,从而发挥其妙用。”
    明月、清风二人听了仙师这番话,如同甘露灌顶,悟到了前所未有的妙理。从此,更加虔诚地跟随仙师修道炼丹。他们不仅为三清山开掘了千秋不竭的丹井清泉,更希望以此来引发人们心底深处智慧的灵泉。

热线电话:0793-8118873 18079312866
三清山旅游信息查询公益平台,图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